通江,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秦巴山腹地,辖区面积4119平方公里,素有“一府三乡”的美誉。这里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11万贫困人口全部如期实现脱贫,与贫困斗争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现在这里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72万通江儿女挽臂接力前行,新生活、新奋斗的热闹场景不胜枚举。
2023年以来,农发行四川省辖内通江县支行先后向县域农村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大水利建设、绿色产业支撑等重点领域7个项目投放各类贷款5.36亿元。一个个开足马力施工建设的项目,让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在通江徐徐展开,也抒发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三农”情怀。
建好基础设施 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资料图片)
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同样也是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的抓手。省道204线通江县城至诺水河段新建工程,被列为通江县重要经济干线,是增强县域与高速公路快速连接,支撑旅游产业开发与市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在县域和四川省路网中具有重要地位。
省道204线通江县城至诺水河段建设项目
2021年3月,该行在对项目初步受理后向四川省分行申报农村路网建设贷款13亿元,同年6月获批投放。该项目路线全长约53公里,起于通江县诺江镇,接既有省道204线,与通江县环城北路相交,沿线经涪阳镇、新场乡、青浴乡、板桥口乡等乡镇,采用四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全线按速度60公里/小时设计,项目总投资达55亿元。
截至2022年底,该项目已完成土石方346万方,完成比例65%;附属工程完成结构物11万方,完成比例33%;桥梁启动58座,桥梁基础完成41座,18座桥梁架设完成;隧道4座,单线累计完成1.34万米,完成比例86%。截至目前,该项目总体形象进度已达40%,已累计实现贷款投放8.3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通江县城至涪阳镇段建设工程、沥青铺设等已全面完成,已达到通车条件,正在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评估。县域地图上一条北向的黑色玉带正在铺筑延伸,这条快车道推动了县域旅游产业转型和跨越发展,完善了县域乡村振兴主干道路网络布局,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增收。
做实产业项目 乡村振兴步入高质量
“产业兴,则百姓富”,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通江县属中、低山区,总体呈“三山夹两谷”地形。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紧抓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将高标准农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适合地方特点的重点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通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该行根据地方政府纳入实施计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及时申报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亿元贷款。该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1万亩,覆盖县内春在镇、麻石镇、广纳镇等8个乡镇18个村,其中包括:坡改梯7409.85亩;田型调整4305.48亩;土壤改良57802.50平方米,山坪塘整治及配套建设机耕道、生产便道和灌溉等工程,项目总投资达2.68亿元。
该项目的实施,是对项目区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通过土地整理使项目区内耕地集中连片,实现高产农田建设及规模经营、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作业、经营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并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项目建设后,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为规模化套种水稻、油菜提供了基础。项目建成区可实现规模化种植,水土流失将得到治理,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得到提高,中低产田得到改造,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近日,该项目首笔0.41亿元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已投放到位,该行后续将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加大投放力度,为该项目加快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土地平整、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正随着项目的实施逐步显现成效。
用好绿色资源 乡村振兴跨入新生态
“我们通江林业资源极为丰富,在全省林业资源调查中排名第三,这为我们实施好国家储备林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江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在通江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对接会上曾经这样说。
该项目计划营造林建设84905亩,经济林建设27672亩,同步培育林下经济中药材(空山天麻)1000亩,花卉苗木(特色花圃)2400亩。新建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等,项目总投资6.22亿元,申报贷款4.7亿元。
通江储备林项目
该行在了解到项目建设情况后,于2022年9月向省分行申报了4.7亿元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该行充分运用项目申报绿色通道,采取省市分行调查审查联动,提前介入指导,使项目于同年12月底顺利获批。
截至目前,该项目所涉及的28个乡镇已完成流转协议签订,进入营造林、经济林、林下经济施工主体招投标阶段。该项目的建设,可有效保障国家木材供给,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推动林业集约化、规模化和科学化水平,提高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步发挥林地资源流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该行现有贷款余额达57.55亿元,较2022年底增加4.48亿元,增长8.44%。2023年,该行将结合县域发展规划,以项目为抓手,更加持续发力粮食安全保障与产业发展融合,基础设施与乡村振兴同步规划,深耕“三农”领域,厚植乡村振兴。
(赵鑫 四川经济网记者 毛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