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吧!
作者:燕归来 图:来源网络本文来源:了凡四训(ID:lfsx188)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音频朗读
(资料图片)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不管是谁,不论是哪个年纪,都向往着人生能更近一步,更上一层楼。
通往成功的途径有很多,但方向都大抵一致:提升格局。
《易经》中说: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人这一生,想要往高处走,最重要的靠的不是能力,而是向上生长的格局。
01
欲成大器,先有格局
什么是“格局”?
若将格局两个字拆开来看,“格”是人内在的品格、德性;“局”是气度与胸襟。
人内在的品格,影响着人在命运中大小的选择;人心中的气度与胸襟,影响着遇事的态度与能力。
所以,人的格局越大,成就越大,人欲成大器,先有格局。
《易经》开篇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与地,之所以可以长久不衰,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天和地足够的有格局。
上天不会吝啬阳光雨露,大地也不会抠搜一寸土壤,它们在自然界中无私的风险自己,却从不向一草一木,一人一户索要回报。
天地的大格局,成全了整个世界。
人如果有像天地一样辽阔的格局,人生中所遇所见,所经历的每一事都会变得轻松很多。
02
大格局,离不开小日子
庄子说:
“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海纵然宽广,它也离不开江河湖海一点一滴的汇聚;森林再广袤,它也是一棵棵树木生长构成的森林。
人要养成大格局,并不是让自己整日浸在浮于高台的不切实际当中,而是要让自己沉到尘埃中,贴近人世间中的星火,融进属于自己的小日子中。
苏轼早年被奸人陷害,一路被贬至海南。当时的海南地广人稀,环境恶劣。
好友关心问他近况,苏轼说: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尔。”
从他的回信中不难看出,即便身在艰苦的海岛上,苏轼却依然能找寻到此间生活的“小确幸”。
在他看来,海南虽然气候炎热,没有肉和也没有固定的居所。但是比起曾经呆过的岭南,没有瘴气的环境更为适合人居。
苏轼的格局,就存在于他的小生活里。
无论他身居何处,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悲惨。他都能拨开厚重的灰烬,于满目疮痍中探寻一朵盛放的棠棣之华。
人见草木,再见天地。
人最大的格局,从来都不在高谈阔论的九重台上,而是在俯瞰之下的人世间中。
03
郑板桥在60岁时为自己写下一副寿联:
“浑为做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人这一生,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万多天,眼睛一闭一睁,半日已经悄然过去。
命运如此浅薄,但生命的延展却能上通碧落,下遇黄泉。
支撑我们走过这一切的,就是毕生所行所修,所识所见的格局。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公众号
让【中国传统文化】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