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
25日,北京市首家乡村记忆馆落户密云区石城镇石塘路村。该馆集中展示了石塘路村的历史发展沿革,用一段段文字、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数字档案,讲述一个美丽乡村的故事。
从市区开车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了石塘路村。这里依山傍水,空气清润,不时还能听到几声清脆的鸟鸣。乡村记忆馆就坐落在村里一间古香古色的小院里。“乡愁——石塘路村的记忆”展览正在馆内展出:一块饱经沧桑的明代匾额,是小村历史的“见证人”;照片中各具特色的民俗大院,吸引大批游客畅游其间;利用密云水库周边的蒲草资源,村民制成各类精美的草编制品,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温暖的“记忆”。
展柜上摆放的一个精致的草编坐垫,勾起了69岁村民张秀英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母亲经常带我去河边采蒲草,晾干了之后搬个板凳坐在房檐儿下编,一天能编出一筐,有草鞋、草垫、草篮,再拿到集市上卖。”如今,看到展柜上多了保温杯套、玩偶等形式新颖的草编工艺品,张秀英欣慰地笑着说:“年轻人在学习老一辈手艺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新的形式和内容,这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有意义。”
未来,石塘路村记忆馆还将增添更多数字“记忆”。在馆内一间正在建设的数字档案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张张老照片进行数字化扫描识别。“这些珍贵的史料很多都是从村民家里淘来的。档案搜集团队查阅了大量史料,将其集结排序,希望填补村史、村志的记录空白。”北京档案学会驻村第一书记张克伟说,学会以派驻石塘路村第一书记为契机,建设了本市首家乡村记忆馆和数字档案室,旨在运用数字化手段,记录、保护、传承、利用好乡村历史档案资源。下一步,市档案学会将推广乡村数字档案建设的“石塘路村模式”,以信息科技赋能乡村文化保护,让更多美丽乡村的记忆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