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以鲜:如何理解杜甫的苦难书写?那是“民胞物与”的情怀|名人大讲堂·观点
来源:封面新闻    2023-04-25 18:57:48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嘉宾介绍

向以鲜,诗人,随笔作家,四川大学教授。著有学术专著《超越江湖的诗人》《迷宫与玄珠》《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诗集“我的三部曲”“旋律三部曲”及长篇历史剧《花木兰传奇》等。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纳通国际儒学奖、四川文学奖、首届杨万里诗歌奖、李白杯诗歌奖等。

向以鲜(本人提供)

杜甫及其诗歌,艺术能量巨大,已成为滋养后世一道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资源。4月26日,名人大讲堂“杜甫文化季”即将拉开序幕,在首期讲座举办之前,封面新闻记者也约访到国内研究杜甫的多位资深人士,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杜甫。其中一位,便是集学者和诗人双重身份于一身的向以鲜。

1979年秋天,16岁的向以鲜从大巴山腹地一个名叫聂家岩的小村庄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下半年,他开始旁听中文系的杜诗研究专家曹慕樊先生(先生系目录学泰斗刘国钧、哲学家熊十力高足)开的“杜诗选读”课。在曹先生的鼓励下,向以鲜开始了一次美与记忆力的历险:用清人杨伦的《杜诗镜铨》为底本,以平均每天背诵两首诗的速度(律绝可能会多至五六首),开始了一个人的杜诗背诵之旅。最终他用两年的时间把杜甫留下来的1400多首诗歌全部背诵下来。40多年过去了。当年立志用两年时间背完杜甫所有诗歌的少年大学生,已经成为一名古典文学教授、新诗领域的实力派诗人。少年时代就吃进生命里的杜甫诗歌,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向以鲜的文学细胞里。

2021年12月,向以鲜的《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被业内认成为是一位教授诗人的“诗教心传”,是以诗解诗的成功尝试。“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喜欢杜甫,这种喜欢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重。因此,写这部书,在很大程度上是还一个久远的夙愿。”向以鲜说。

《盛世的侧影》

上元二年(761年)的秋天,杜甫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句子。杜甫对自身、对同胞的态度推演到了对待外物之上,显示出“民胞物与”的襟怀。由此,向以鲜感叹道:要能做到民胞物与,那得经历世间所有苦难才行。没有经过真正苦难的人,其所谓的“民胞物与”,不过是一句浮云般的自我标榜而已。

杜甫的诗歌似乎天生即与苦难相随,与孤独为伍,诗歌是黑暗中的星辰,绝望中的灯火。杜甫的确经历过很多苦难,就算是没有安史之乱,杜甫也算是一个饱经劫难的人。时代的苦难(南北逃世难),理想的苦难(许身一何愚),仕途的苦难(青冥却垂翅)、个人的苦难和身心的苦难,可谓无不备偿。

有人说,一场安史之乱虽然毁了大唐盛世,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明人谢榛就说:“子美不遭逢天宝之乱,何以发忠愤之气、成百代之宗。”安史之乱的血与火,让杜甫的诗歌闪着炼狱般苦与痛的光芒。诗人从痛苦与疼痛的锐角,向汉语的底层和内部无限掘进,并且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感动力。

不过,向以鲜认为,其实在安史之乱之前,杜甫就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他已经写出《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饮中八仙歌》及《兵车行》等传世名篇。“这些诗篇已足以令杜甫成为唐代杰出的诗人。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我们看见的杜甫,一定不是现在的杜甫。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杜甫仍然是伟大的诗人杜甫。他的才华摆在那儿,他的胸怀摆在那儿,他的眼光摆在那儿,他的沧桑诗心摆在那儿,他对汉语无与伦比的驾驭力摆在那儿。”

宋人黄庭坚理解杜甫的愁苦,他在《老杜浣花溪图引》一诗中写道:“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杜甫的忧愁和苦难,并不只是来自自身,更多的是来自中原和万国。郭沫若在为成都杜甫草堂题写的那幅楹联中,对杜甫作出公正的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向以鲜说,这位心怀巨大怜悯之心的诗人,对苦难有着超乎寻常的感知能力,怜悯和同情心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最珍贵也最广袤的情感。杜甫民胞物与的情怀,不仅体现在对人民的热爱与怜悯上,更体现在对自然热爱与钟情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

回顶部